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手游攻略 手游攻略

复元神自然养生会馆_复元堂养生馆

tamoadmin 2024-07-27 人已围观

简介1.2010年太岁叫什么名字啊 高人指点2.为什么太极拳能健身、抗衰老?3.求丹道武火周天气功的老师。人生无所求,唯愿修得周天功!谢谢各位师傅了。4.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有哪些保健功效?以及太极拳练习时各部位有哪些要求?5.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指什么6.如何测量人体气场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

1.2010年太岁叫什么名字啊 高人指点

2.为什么太极拳能健身、抗衰老?

3.求丹道武火周天气功的老师。人生无所求,唯愿修得周天功!谢谢各位师傅了。

4.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有哪些保健功效?以及太极拳练习时各部位有哪些要求?

5.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指什么

6.如何测量人体气场

复元神自然养生会馆_复元堂养生馆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

嗜欲使人气*,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

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

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

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生理卫生强身,心理卫生强心。―――谚语

要享福,常知足。―――谚语

饮食养生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 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 ―――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 ―――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谚语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谚语

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生活养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谚语

人勤于体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精不外移,可以摄精。―――《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呻吟语》明吕坤

日光不照门,医生便上门。―――谚语

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唐 张湛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唐 张湛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唐 张湛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谚语

为养生之一术。―――《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谚语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谚语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谚语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谚语

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 ―――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 ―――谚语

捂捂盖盖脸皮黄,冻冻晒晒身体强。―――谚语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谚语

剃头洗脚,胜如吃药。―――谚语

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遍,名曰干沐浴。―――《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温病条辨》清吴瑭

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寿世青编》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

运动养生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若要身体健,除非天天炼。―――谚语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谚语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谚语

跑跑跳跳浑身轻,不走不动皮肉松。―――谚语

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无病无痛。―――谚语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圣济总录》宋官修

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修真秘要》明王蔡

枪不擦不亮,身不练不壮。―――谚语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气血养生

气欲柔而不欲强,欲顺而不欲逆,欲定不,欲聚不欲散。―――《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素问原病式》金元 刘完素

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脾胃论》金元 李杲

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养气者,须从调息起手。―――《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精足则血足而发盛。―――《类经》明 张景岳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医案》丁甘仁

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血证论》清 唐容川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存一息之不行。―――《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疫疹一得》清余师愚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 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诗词歌赋蕴藏养生"方"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像白居易、陆游、袁枚等"文坛寿星"不仅才情横溢,而且精通医道,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成为历代文人争相效仿的对象。

■睡眠法:"不觅仙方觅睡方"

无题(宋王安石)

花村幽窗午梦长,

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

不觅仙方觅睡方。

释义:中医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很多养生理论一直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金标准。据西安唐都医院睡眠中心宿长军主任介绍,目前临床上发现,至少有几十种疾病都和长期睡眠不好有关,最常见的就是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代谢功能紊乱、引发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等。

宿长军指出,其实现在人们不是不知道睡眠的重要性,而是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知道该怎么睡着了。

宿长军建议,患有失眠或有失眠倾向的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制定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表,保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起床和就寝,即使是周末也不要放纵自己,让自己的身体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起床了,什么时候该睡觉了,这样自然就不会失眠了;

第二,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证卧室黑暗、干净、通风和适宜的温度以及柔软舒适的枕头、棉被,这对睡眠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睡眠前几个小时,尽量远离咖啡和烟酒,因为它们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人很难入睡或影响睡眠质量;

第四,遵循传统中医提倡的"五不"原则,在睡觉前几个小时做到"不过饱、不过点、不过思、不过动、不受风"。

■保健方:"短发萧萧起自梳"

杂赋(南宋陆游)

病叟胸中一物无,

梦游信脚到华胥。

觉来忽见天窗白,

短发萧萧起自梳。

释义:"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实际上是介绍了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中医养生保健法:梳头法。

据西安藻露堂中医院院长宋毅介绍,梳头保健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和全息理论,中医认为在人体14条主要经脉中,有8条都汇聚在头部,头部还有穴位40多个、刺激反射区10多个,是名副其实的"百脉之宗"。因此,梳头能刺激头部皮肤,起到良好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且对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脑血栓等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宋毅指出,根据全息学的理论,头部的反射区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身体区域,而经常梳头则能刺激这些反射区,通过全息反射作用,使得对应器官能"毛孔开泄、补氧化瘀",从而加强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

■养心义:"不畏复不忧"

自觉(唐白居易)

四十犹未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飧,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薄。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释义:这首诗里对比了自己和同龄人崔舍人的容貌、体质差别,得出了"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结论。据宋毅介绍,中医历来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突然而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身体脏器的改变,甚至引发疾病,这就是中医认为的"情志病"。

他说,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的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就会损害到具体的器官,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此时"七情"就会成为致病因素。

因此保持豁达的心胸、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养生的第一要求,切记"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真言,从"养心"开始自己的"养生"路。

■饮食术:"只将食粥致神仙"

食粥(南宋陆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释义:"食粥、喝茶、煲汤"是南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水",其中食粥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仅李时珍收录在《本草纲目》中的粥就有50多种,可见中医对喝粥的重视程度。

据宋毅教授介绍,中医认为喝粥有利于消化、增强食欲、防止便秘、调整肠胃等多方面的好处。尤其是粥上面的那层粥油,中医认为有很强的滋补作用,有补中益气、强肾益精的作用,甚至可以和参汤媲美,因此陆游才会发出"只将食粥致神仙"的感叹。

而对现代人来说,多喝粥也符合饮食清淡的健康标准,减少油脂、胆固醇等物质过多摄入,真正做到郑板桥在自己厨房对联上所描述的那样"青菜萝卜糙米饭,瓦盖天水菊花茶"。

=================

养生诗词

养生诗词,堪称是我国古代诗苑中的奇葩异花,它是我们挖掘、整理传统养生之道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和延年益寿的法宝。

《长歌行》

《龟虽寿》

《三叟长寿歌》

《十叟长寿歌》

《登山》

《结庐在人境》

《孙卫生歌》

《孙养生铭》

《江村》

《海漫漫》

《孙枕上记》

《孙十二多》

《摄养三字诀》

《养生诀》

《康节先生防病诀》

《祛病十法》

《养生要诀》

《病家十要》

《新长寿歌》

《十寿歌》

《养生三字经》

《津液》

《健身三字经》

《粥疗歌》

《自戒》

《延年箴》

《五脏调养歌》

《神仙粥》

《铭座》

《养目法》

《养生二忌》

《百忍歌》

《养生》

《长生秘诀》

《四休安乐法诀》

《摄生诀》

《慎防八损诀》

《房事有七戒》

《老年人晚年生活八不》

《养生大要》

2010年太岁叫什么名字啊 高人指点

复制不上,你上这里看吧://.6o/neigong/love/

壮腰强肾性气功历来为医家、养生家和武术家所重视。其主要目的是对肾腰的锻炼,他们认为对肾腰的锻炼,也就是对人精、气、神的俄炼.而中国古代百家都十分注重“精气神”的培养,视之为人生三宝。庄子曾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敬则为死.’《太平经》说:“精、气、神三者共为一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在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能长寿者,乃当爱气、养神、重精也。”由此可见古人是如何重视“精、气、神”的a养和锻炼了。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亦是并重于养精,调气,摄身的。

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肾的功能,你就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肾位于腰部.是人体生命的根蒂。它的主要功能是“肾藏精”。所谓藏精,包括人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受察于父母,后天之精来裸于水谷,精藏于肾.使人体得以发育和生殖。精化气后即为肾气,肾精充足.则肾气旺盛,肾气旺盛,则身健体壮,神光焕发,耳聪目明。

“肾主水”.肾气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之功能。

“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精能生髓。筋居于骨中,滋养骨胳,则骨胳,牙齿坚固。

“肾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主人的精神思维活动,脑依赖髓聚集而成,髓为肾精所化,所以脑的梢神思维活动,也与肾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还认为,命门与女子胞亦属肾的范围。

命门在两肾之间,又称元阳,肾阳,真火。命门之火是人体生活机能之根苗。所谓“火强则生机由之而壮。火衰则生机由之而弱,火灭则生机由之而止”。这说明命门对人体生命活动是与丹田同具重要意义的,因此有时也把命门归于丹田范围。丹田在气功锻炼中是重要位置,练功中意守丹田,可以加强肾之元阴元阳的功能,并可上济于心,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从而为全面调和脏腑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女子胞又名胞宫,系子宫、卵巢、输卵管的总称。它不属于五脏六腑,但它也是内脏之一,且亦“形同于腑,功同于脏”,故诸书均列为奇恒之腑。它具有通调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它的正常生理机能,还决定于冲、任二脉的盛衰,而冲、任二脉的盛衰,又与肾脏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肾合膀脱,它与膀胧互为表里。膀脱为州都之官,主贮存排泄尿液.气化行水。与肾相通,互为表里.膀胧为表,肾为里,所以膀胧病变,每与肾脏密切相关。如膀肤阻滞,气化失常.久之肾气必衰,肾气不足,气化不利,亦可导致膀胧启闭失常。

壮腰强肾功旨在根据肾的这些重要功能。运用意念及武功强化这些功能,达到填髓补精、壮外强内等作用。有病疏病,无病强身。对防治肾虚腰痛,腰部劳损,脊住病变,推间盘突出症,神经衰弱,记忆减退,遗精,阳痰,耳鸣等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壮腰强肾功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前对肾的锻炼就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及历代的医学论著,都对肾的功用及锻炼有比较精辟的见解。此功法都是许多武术大师.气功大师,养生学家必修之功,某功流传之广,遍及四海,各大门派都有其固有的特点,各有其一家之长。例如本功法中将要介绍的“壮腰八段功”,其中的8个导引术式,大都是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产生而流传下来的,“阳补肾功”其功理就来自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间·遗篇刺法论》:“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会无数。”

壮腰强肾功高度运用气功中的静息,意念真气及术数,集气功之精华,熔武术于一炉。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之目的。

本章中将主要介绍三种有代表性的强肾壮腰功:(一)阳补肾功,(二)壮腰八段功,(三)壮腰强肾功。这三种功功法不同,各有特点,但目的相同,都是壮骨强肾,养身强身,为壮阳、固精之首,是中华雄功之重点。

日补肾功功法简单,易学,其特点是吸日与自然之表气,吐脏腑之浊气,疏冲、任两脉之通盛,以达到填髓补精之目的。

壮腰八段功,其特点是以腰为轴,从各种不同角度来锻炼腰部,有壮腰固肾、畅活气血、强骨充髓、聪耳补脑、滑利腰脊、增强腰腹力量等作用。壮腰强肾功则取两家之长,综合而成。

1.调息阳

面向旭日,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宽,腿微曲,膝放松。

两手持抱球状,两劳宫穴对准下丹田.

头正直,舌抵上胯,两目垂帘,目之余光视两手间的球,意想万道厦光照射小腹及腋中穴。(图10-1)

吸气,意想阳光进人破中和神圈两穴,呼气,身体放松,使气下降至丹田。时间5-10分钟。

2.合什朝阳

面向旭日,双手合什,两手指相触,两掌根相接,.掌心虚空,直立脚前。:叮

手指不超过鼻尖,两眼微闭,目之余光视指尖。两腿微弯放松。(图10-2)

吸气时,意念万道霞光从玄光(两目之间)腋中穴,神胭吸入体内.呼气时全身放松,使气直达涌泉。

吸气时身体有上升感,呼气时身体稍有下落感,时间5-10分钟.

3.背阳合十

转体:背向太阳,使温煦阳光烘照背部督脉。姿势同上。(图10-3)

吸气时,身体稍有上升感。意念阳光从大椎,命门两穴吸入.呼气时,身体稍有下落感,意念吸入之阳光下降,从.两腿后直达涌泉穴。时间5-10分钟。

4.左右阳贯腹

转身:面向旭日,右腿后坐(重心后移),左腿自然前仲。双手掌仰放在左腿上方,劳宫穴对准阳光。吸气,身体重心微向前移,左腿微弓,意念万道霞光从劳宫穴及神圈穴吸入.呼气时,重心后移,右腌后坐,左腿微伸直,两手回拢,把阳光收入小腹丹田处,共计9次。

然后左腿后坐(重心后移),后腿自然前伸,做右阳贯腹,动作同上,共计9次。

5.拍打小腹

面向旭日,自然站立,两目微闭,.有隐约之光,两手轻轻拍打小腹及耻骨上方180次。

6.拍打腰部

背向阳光,自然站立,两目微闭,两手轻轻拍打骶骨部位180次,又轻轻拍打腰肾俞穴180次,可起到纳阳通督,治疗腰痛的作用。

7.万念归一

面向旭日站立,双目微闭.左手掌贴于下丹田,右手掌盖在左手背上(女子相反),两手一起按逆时针由小圈转到大圈,转36圈,再按顺时针方向由大圈转到小圈,转.36圈,(女子先顺后逆转)。

8.收功

睁眼,轻轻用手浴面,用手指梳头,两掌压住双耳,轻轻揉动9次,再用手拉动耳垂几下。两手掌压住双耳,两手指在胸后轻轻敲打36次。

9.练功注意事项:

(1)宜在清晨阳光较弱时练此功。

(2)练功时要面带微笑,怡然自乐。

(3)最好每月阴历14, 15, 16三天晚间按此动作对月亮作功,以便吸日月之精华,保持阴阳平衡。

(钓练功期间,百日之内禁绝房事。

(5)练功场所保持日气清新,避风之处.

(6)练功前应排出大小便,腰带要放松。

(7)阴天时仍可面向东方练功。

(二)壮腰八段功

歌诀:大鹏展翅万里遥,鸽子翻腾上云霄;古松迎客斜展枝,降龙伏虎逞英豪。二龙戏珠显灵功,货郎击妓神逍遥;观天按地炼精气,黑熊晃身天柱摇。少年练腰练到老.能文能武寿亦高。

1.大鹏展翅,为拧腰功。古名“鹤北”图象与式名见于西汉帛画《导引图》.

两足开立不动,以腰为轴,向左后方转身,两臂随腰部扭转之势,徐徐抬成侧平举,宛如大鹏展翅或鹤向北飞(行动时面南背北).举拳与扭腰动作应同时起止,上体在两脚不动的情况下尽位向后方扭转,视线随左手转移。稍停还原,接做右式,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0-4)

2.鹤子翻腾,为翻腰功。古名.壑狼”,图象及式名出处同上。

先俯身弯腰垂钟,继而在腰部翻腾旋转的同睁,两臂由下向左、上、后举,同时转颈向后顾盼。再由上向右而下,还原成弯腰垂臂势也就是两手在空中划一圆.接做右式。(图10-5)

3,古松迎客,为侧腰功.古“蛇屈”,见晋代首洪《抱朴子·杂应篇).

右手上举,屈肘横臂于脑后,手心向前,虎口向下,指尖向左;左手下伸,屈肘横臂于后腰,手心向后,虎口向上,指尖向右.同时,腰部向左侧方柔顺缓和地侧屈至最大极度,两臂随势相应地尽可能向对侧方向伸展。稍停,接右式。(图10-6)

4.降龙伏虎,为拗腰功。古名“龙导虎引”.见《抱朴子》

先成马步腰拳预备势。左拳由腰侧向腹前伸展.拳心向下,虎口向内与肚脐相对,间隔一横拳半;此时右拳由腰际向额前上方伸展,虎口向下,拳心向外,也与额部相隔一横拳半。两拳上下遥遥相对.动作协调一致.随即两足璨地,腰向左转,变马步为左弓步。同时两拳徐徐变掌,左掌下接至左髋侧后方,成俯拳后撑势,指尖向左,右掌则向左领前方尽情外撑,掌心向外,指尖也左指。两臂前上,后下相互对称成开弓势,颈项,腰部都向后拗至最大限度,双目专注于后手,稍停,接做右势,即在向右转腰之际两掌变拳,右拳沉于腹前飞左拳向额前伸展;同时,两足蹂地,由左弓步经马步变右弓步,两拳变为掌,以上除过渡动作不再做腰拳姿势外,余均同上式,惟方向相反。这是全套功中较复杂的一式,要做到上、下胶动作协调,两手相互呼应。(图10-7)

5.二龙戏珠,为折腰功,又名“折腰回转”,图象见《导引图》。

两臂侧平举,随俯身弯腰之际,右臂向下伸展,右手至右足外侧沿地面向左足外侧直臂划拔,仿佛在滚动一球。此时左手直臂缓缓高举.两臂始终要伸展如一字.接右式。(图10-8)

6.贷郎击鼓,为拍腰功。以腰为轴,两手直臂随转腰之际向左右前后挥摆,同时用向右运动的手掌拍击后腰,用向前运动的手掌拍击对侧的腰魏部.也可兼顾胸、腹、肩、背等部。拍击的力量要按轻‘重一轻之次序,以各部有舒适感为度。(图10-9)

7.观天按亏,为弯腰功.由古“鸟伸”衍变而来,名见《庄子·刻意篇》。

两手托护后腰,指尖向下,先仰身使腰部柔缓后弯,略成反弓型,抑面观天,同时深深吸入外界清气。稍停,把身直道并继而俯身弯腰,同时两掌手尖前指向地面按落,成按掌势,并深呼出腹中浊气。两手下按时,手部不可触及地面;若手能及地.就会向前移位。亦不可低头下冲,必须昂首前视。此式无左右之分。(图10-10)

8.黑熊晃身,为晃腰功。古名“熊经”,见《庄子》。

以腰为轴顺晃全身,两手俯掌,一屈一伸相互文替,在胸腹前各抹一个水平或斜立的圆圈,两圈相互连环,圆心应与腹中线相对。颇晃之时,腰脊与颐项随之左旋右转,两眼左顾右盼,身躯左摇右摆.两肩一耸一沉.双足跟一起一落。总之,应使周身处于刚柔、虚实、动静、屈伸、开合、吞吐、低昂、起落、摇摆、旋转、顾盼等阴阳矛盾变化中,并在颠晃中求沉稳,一沉稳中显轻灵,自然地流露出如熊娱戏般的轻松愉快。(图10-11)

9.练功注意事项:

(1)练功时要明确左右分式及其先后顺序是以腰部动作的方向为准的,一律先左后右。

(2)下肢步型,除第4段“降龙伏虎”为马步与方步互变外,其余七段都是最简单的开立步势,即两足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双目平视。

(3)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禁忌。

(三)壮腰强肾功

1.预备姿势:

以自然站式,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平行向前,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两手向下置于体前侧,自然下垂。手与腿离开一拳左右,头颐稍向前低,眼微闭,使鼻尖与眼内视自己肚脐,意守丹田。

2.横手拍打法

两手自然横甩拍打背后左右肾俞穴和命门穴,前腹天枢穴,上体自然跟随转动,拍打轻重由练功者选宜为适,先吸后呼拍打为I息(左右进行拍打为2息),共为50次。

3.上下相碰法

吸气上体自然挺直抬起,两肩阔胸弓开,两手收于两腿外侧。呼气上体自然下垂,两肩复原,两手同时向卜置于大腿前。感觉好象肾俞、命门、大肠俞、小肠俞、腰俞五穴位互相有触碰感。上吸下呼为I息,共为50次.

4.东西南北法

上体自然挺直抬起,两肩阔胸弓开,双手收于两大腿外侧,头颈自然旋转,自然呼吸法,左右旋转25次,共为50次.

5.猴子捞月法

上体自然弯曲,’自然呼吸法,用手腕大陵穴拍打膝前足三里穴.用手背合谷穴拍打膝后委中穴,(双手拍打同一脚)腰自然随着转动.不要僵硬,左右进行拍打为2次,共为50次。

6.上下推磨法

上体自然下垂微弯稍前倾,双手置于大腿前,头颈稍前倾,手与头颈不动为好,上体下肢跟随带脉自然360度旋转,自然呼吸法,左右旋转25次.

7.收功姿势

练功完毕后,稍停,从丹田意守涌泉穴。收势复原与练功姿势相同,两眼慢慢睁开,同时双手从下至上再从头顶前下至胸,丹田用意把气从腹内下压涌泉穴连续3次,收功散步或自由活动。

8.注意事项

(1)此功法始终意守丹田穴(收势除外),思想平静,精神愉快,全身放松,自然.无偏差与副作用。

(2)此功法主治腰痛,但对其它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头痛、头晕,也有明显疗效。

(3)本功法不宜高血压、冠心病、孕妇练用。

(4)练此功最好早晚各I次,室内外均可,不能急于求成。

(5)待练到有气感效果最佳,凡出现各种感觉反映,属于正常现象。

为什么太极拳能健身、抗衰老?

开光本命原神金卡1950/2010年出生 庚寅太岁邬桓将军旺运纳福转运

宝物名称:开光本命元神金卡护身符庚寅太岁邬桓大将军1950年/2010年出生者旺运辟邪纳福化太岁转运

尺寸规格:高8厘米,宽5厘米。材质:全铜镀24K金。

Shipping to Worldwide. 本店接受多种国际支付方式,所有宝物均可发送至全世界任何国家

此款本命元神金卡已由大德高师依法开光念咒加持,一甲子为60年,每个人都有自己本命年自己的一张专属本命元神,请购前请告诉自己的出生年月(公历),我们会给你发专配您的本命元神金卡,长期佩带此本命元神金卡.具有化太岁,转运.强命,招财,化煞,驱病,驱鬼,辟邪,助修行、开智慧、辟邪、保平安等功效,乃风水界众多风水大师智慧的结晶.是每个人必备的护身法器,随身佩带最好,可放钱包里,办公包,口袋里,车里,枕头下等地方!!

「太岁」,是诸神之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间一年的祸福。犯太岁的人,全年运程反复不定,健康较差,容易破财及多灾多难!!

太岁年神共有六十位,也称为(六十甲子)每一位太岁都有他们的姓名。顺序值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故称(值年太岁)。本命元神共六十种样式,每张都不一样,配戴者必须使用代表自己出生值年太岁元神卡,方可祈得本命元神护身。

出生于其他年份的本命元神金卡请点击以下网址进入后寻找

://store.taobao/shop/xshop/wui_page-cat-494781-50051491-ofQgwfnKrrzX19OxvsP8v6ggofQ=.htm

本人的本命元神是以农历的年份为准,而不是以公历阳历的年份为准。若不知自己的本命原神为何,请报上使用者的出生年份和生肖属相,由老师帮助配本命元神金卡。

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1924/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1925/1985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1926/1986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1927/1987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戊辰太岁赵达大将军:1928/1988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已巳太岁郭灿大将军:1929/1989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庚午太岁王济大将军:1930/1990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辛未太岁李素大将军:1931/1991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壬申太岁刘旺大将军:1932/1992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癸酉太岁康志大将军:1933/1993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甲戍太岁施广大将军:1934/1994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乙亥太岁任保大将军:1935/1995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1936/1996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丁丑太岁汪文大将军:1937/19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戊寅太岁鲁先大将军:1938/1998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已卯太岁龙仲大将军:1939/1999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庚辰太岁董德大将军:1940/2000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辛巳太岁郑但大将军:1941/2001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壬午太岁陆明大将军:1942/2002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癸未太岁魏仁大将军:1943/2003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甲申太岁方章大将军:1944/2004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乙酉太岁蒋崇大将军:1945/2005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丙戍太岁白敏大将军:1946/2006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丁亥太岁封济大将军:1947/2007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戊子太岁邹铛大将军:1948/2008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已丑太岁傅佑大将军:1949/2009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庚寅太岁邬桓大将军:1950/2010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辛卯太岁范宁大将军:1951/2011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壬辰太岁彭泰大将军:1952/2012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癸巳太岁徐单大将军:1953/2013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甲午太岁章词大将军:1954/2014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乙未太岁杨仙大将军:1955/2015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1956/2016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丁酉太岁唐查大将军:1957/2017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戊戍太岁姜武大将军:1958/2018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已亥太岁谢太大将军:1959/2019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庚子太岁卢秘大将军:1960/2020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辛丑太岁杨信大将军:1961/2021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壬寅太岁贺谔大将军:1962/2022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癸卯太岁皮时大将军:1963/2023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甲辰太岁李诚大将军:1964/2024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乙巳太岁吴遂大将军:1965/2025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丙午太岁文哲大将军:1966/2026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丁未太岁缪丙大将军:1967/2027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戊申太岁徐浩大将军:1968/2028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已酉太岁程宝大将军:1969/2029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庚戍太岁儿秘大将军:10/2030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辛亥太岁叶坚大将军:11/2031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壬子太岁丘德大将军:1912/12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癸丑太岁朱得大将军:1913/13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甲寅太岁张朝大将军:1914/14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已卯太岁万清大将军:1915/15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丙辰太岁辛亚大将军:1916/16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丁巳太岁杨彦大将军:1917/17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戊午太岁黎卿大将军:1918/18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已未太岁傅赏大将军:1919/19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庚申太岁毛梓大将军:1920/1980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辛酉太岁石政大将军:1921/1981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壬戍太岁洪充大将军:1922/1982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癸亥太岁虞程大将军:1923/1983年出生者本命元神

注:据缘友反映,此系列本命元神金卡目前市面上已有仿冒的伪劣品出现。仿冒品以劣原材质伪造、工艺极为粗糙,图案及文字模糊,而且制造过程中根本未遵易经风水之原因与规则,不仅仅全无效力,而且易导致命主使用者运气场场的紊乱。敬希众生切勿因贪小便宜而上当受骗。

太岁,为道教神明的尊称,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灵。

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叫干支纪年法,它是由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轮流搭配而成。始于甲子,终于癸亥。一个轮回需要60年,称为六十甲子。

在这60年里面,每一年天上都会派一位神仙出来值年,他负责掌管这一年人间的福与祸,也掌管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旦夕祸福,老百姓尊称这些神仙为值年太岁,60年就有60位太岁,所以统称为60甲子神。

太岁神,本为道教的星辰尊称,简称为「太岁」,或称为「岁神」、「岁君」、「岁星」、「大将军」等,也就是年神,是诸神之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间一年的吉凶祸福,统摄众神,有「年中天子」之称。太岁神计有六十位,

每一位太岁都有他的姓名,顺序值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从甲子年的金赤大将军至癸亥年的虞程大将军,依六十甲子轮流掌管人间一年的吉凶祸福,故又称「值年使者」,或「值年太岁」。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由于太岁神位高权重,敬而畏之,为避免得罪太岁,因此在冲犯太岁之年,都必须在新开春期间求取「太岁符」,祈求新一年平安顺利,趋吉避凶。

除此之外,因太岁的姓名不能冒犯,若有人的名字与流年太岁相同,也属触犯了太岁的名讳。

太岁之神

古代的纪年方法,是天干地支法。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由甲子?至癸亥止,共得六十,六十年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为道教中的「值年太岁」,各有其姓名及造型。

何为太岁?

太岁,为道教神明的尊称,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灵。

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叫干支纪年法,它是由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轮流搭配而成。始于甲子,终于癸亥。一个轮回需要60年,称为六十甲子。

在这60年里面,每一年天上都会派一位神仙出来值年,他负责掌管这一年人间的福与祸,也掌管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旦夕祸福,老百姓尊称这些神仙为值年太岁,60年就有60位太岁,所以统称为60甲子神。

太岁头上动土

古人把木星称为“太岁”,认为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实际是11.86年),并划分周天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都有特定的名称,说太岁某一年在某一方,这一方就不能动土搞建筑,否则触犯了太岁,就会招来灾祸。

犯太岁、冲太岁、刑太岁

一般人的年庚,若与值年太岁相同,民间称为犯太岁,年庚对冲者,则叫冲太岁;诗约:“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因此,无论是那一种,在那一年里必定百事不顺,事业多困厄,身体多病变,因此务必要佩戴本命元神金卡或者拜奉太岁星君以保平安。

六十甲子各有岁神轮值,而当年轮值之岁神称为值年太岁,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岁,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属的名称,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岁。

甚么叫做犯太岁,犯其实即是冲,「冲」亦分为「年冲」及「对冲」。

「年冲」即是指生肖之年,例如今年是蛇年,属蛇者即为年冲;

「对冲」即是指生肖之年再加上六年,「对冲」又叫「六冲」,即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巳亥冲;以辛巳蛇年为例,巳与亥为相冲,因此肖猪的人仕在辛巳蛇年,便是「对冲」,犯了太岁;凡是遇到「年冲」或「对冲」的生肖,都要到庙里拜太岁,才会诸事顺吉。

甚么叫做刑太岁,刑太岁,又称「偏冲」,自己的出生年如与流年所属生肖相差三年,便是刑克,即与流年太岁「偏冲」。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例如蛇年,肖蛇为太岁,肖猪为冲太岁,而肖猴和虎为「偏冲」太岁。

“符咒”是中国道教用以传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谓“符咒”是符箓与咒语的合称。一般地说,“符”指的是用朱笔或墨笔所画的一种点线合用、字图相兼、且以屈曲笔划为主的神秘形象,道门中人声称它具备了驱使鬼神、治病禳灾等众多功能;“咒”指的是具有特殊音频效应的口诀,道门广泛地用以养生、祈福消灾或者召驱鬼神以达到施行者的特殊目的。符咒法术经籍在《道藏》中占有很大的份量,这些著述内容博杂,体例也不尽一致;但从总体上看,它们携带了诸多的易学信息则是可以肯定的。所谓“法术”首先是指以符和箓为本的道术秘法。由于符箓在体式上已有象征的特点,这就很自然会引入易学的思想理念。故而,符箓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蕴含着易学的旨趣。作为与符箓相的一种重要法术,咒语融摄易学象数理念,也是有案可稽的。在道教中,咒语与符箓有时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一种理念通过符字书写与勾画就成为符箓,而当这种符箓以特殊音频念颂的时候也就成为咒语。因此,那些本来具备了易学象数符号表达的符箓当它们被转换为咒语时自然就携带了易学的信息。

符咒,于道教和佛教中都有存在。符咒,是山、医、卜、命、相、五术之根本;是修行者之宝鉴,宇宙之灵源。符箓分四大要诀:符:就是书符,代表灵界公文和法规。咒:就是咒语,代表灵界密码与歌诵号令、说服作用。印:就是手印,代表灵界的权威和印信。斗:就是步罡斗,分五行、七星、八卦等各种不同罡步,是代表不同作用威力。

符咒是中国道家灵修的哲学,也是心灵最高艺术升华。古云:『若知书符穷、惹得鬼神惊。不知书符穷、惹得鬼神笑。』符咒不是迷信而是古人对宇宙气场深刻体验的记录:

曲线符:表现柔缓的气。直线符:表现刚烈的气。咒语:表现的是强大意念。

符箓组成及功能:

符:是用来调整气场的;也就是记号里面存储书符者意念,意念越强存储的时间就越久,释放出来的能量就越强,小者可以治病调心、大者可以消灾解厄。

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皆出自然虚物空中结气成字,生于元始之上出于空洞之中;古云:「上符天、下符地、中合人体。」

符组成:是由圆、螺旋线、卧8、横竖、斜线及方据以及寓意深刻汉字语句所组合。

求丹道武火周天气功的老师。人生无所求,唯愿修得周天功!谢谢各位师傅了。

从1988年起,中科院研究专家对练太极拳中、老年人群,作了脑电、心血、血脂、心理、心肺功能及能量代谢、经络、骨密度、微循环等系统的测试及其机理的探讨, 得出结论:

“太极拳锻炼对心脑机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显著降低高血脂症的发病机率;改善老年人情绪、睡眠、性格、记忆力与动作稳定性;促进心肺功能及能量代谢;平衡经络,使人体末端微循环得到改善。与不锻炼的人群相比,坚持太极拳锻炼具有显著的抗衰老效果。”

其实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充分调养人的精气神,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

对于

中青老年人及慢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长时间练太极的人而且能坚持下来的人,一般它的大脑性能会较好,可以更好的进入觉醒状态,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中医上认为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

首先

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

其次

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

第三

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同时

太极还可以改善人的性格、睡眠(如失眠)、记忆力(改善记忆力减退功能),而且还有促进心脏功能、改善人体肌肉的功能,增强身体平衡和灵活。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使不通畅之处畅通了,皮肤自然也好了,人也显得年轻啦!

太极拳

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但是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

首先

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

另外

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美容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所以我们大家不要太急于求成,一步步稳着来。

经过

众多人练拳实践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经常习练太极拳,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前列腺、类风湿、脂肪肝、便秘、胃病、失眠、腰腿疼等疾病也有着显著的防治作用。

经常练太极拳,可以调整阴阳、和畅气血、疏通经络、培补真气,使人的生命力得以旺盛,从而产生使病者康复,亚健康者精力恢复,老者复壮的效果,所以显得年轻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啦!

太极养生在线直播课招生中

上课地点:自由灵活,可以用手机或者电脑在家听课。

上课时间:

太极内功心法课时间安排

周一19:30、周二10:00、周三19:30、周四下午14:00、周六上午10:00、周日上午10:00

黄帝内经中医养生课时间安排

周五20:00

教学老师:王道荃老师

学习内容:

太极桩功:无极桩、浑圆桩、升降桩、开合桩等,感应天地灵气,体验奇妙的天人合一感觉,调理各种身体不适;

养生功法:站桩、打坐、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太极拳等内功作为中国传统古老神秘的养生术瑰宝,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演化,在修心养生和防病祛病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功效,通过学习古老的养生功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生命和心性的升华,由王道荃老师为大家亲自倾囊相授,通过通俗易懂的课程,将深奥的传统古法养生术一一揭秘,让古人的养生智慧可以服务于现代人的养生健康,针对现在特有的慢和亚健康问题,有很好的收效。养生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最核心的就是内功心法,能“得气”是根本。通过练习道家先天功法,培补先天元气,自然百病不生。

黄帝内经中医养生课程:解读上古养生智慧,结合现代中医理论,从防病祛病,治病强身入手,针对现代常见亚健康慢性疾病,以及上医治未病的理论,修心养生。

经络导引,对应调理人体十二经脉,养生健身对付亚健康的最好功法,对应心、肝、脾、肺、肾、三焦各种问题的气功功法,见效很快;

针对性功法:太极单式108式,调整针对不同问题:腰、颈、膝、头、肩等;

秘传太极:结合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协调。使血气循环畅旺,令人心旷神怡,养生之妙品。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有哪些保健功效?以及太极拳练习时各部位有哪些要求?

小周天功法

内家“浑元门”一代宗师萧天义老先生传下来的正宗内丹功的筑基法门,承钟吕一脉,属大道功法,易学易练。正确修习十多天后,即可“入静”,产生元阳真气;练功百日后,可打通“小周天”;大约经过三百日,真

气便会凝结成“内丹”,形若弹圆,色同朱橘,永镇下丹田。至此,可得返老还童、延年益寿之效。

功法在每日子时(晚11∶00~凌晨1∶00)和卯时(凌晨5∶00~7∶00)(如无此条件,早晚练功即可),择一安静地方,盘膝而坐,头正身直,双目垂帘,舌抵上腭,全身放松,双掌相叠置于小腹处或抚于双膝上均可。摆好

姿势后,双目内视下丹田(脐内一寸三分处),摒弃一切思虑、欲望、杂念,用自然顺腹式呼吸法,以鼻吸气,要求做到深、缓、匀、细,但不能勉力而行,须顺其自然。以意将吸入的气微微送入下丹田内,与先天而存、潜伏

于下丹田处的元阳真气相接相合,融为一体。吸气后,稍作停闭,不用意力;自然地将气从鼻中轻轻呼出(以耳内无闻其声为准),呼气时,意念不要离开下丹田。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息息归根,反复习练。开始可先练十多

分钟,以后随功力进展,逐渐延长。

功法要领在功法锻炼中,随着意、息的高度协调统一,当思绪已完全平息,身心进入完全松静的状态时,忽然会觉得下丹田一动,随之再动又渐温热,仿佛一团模糊之物从中超然而出,身心内外,有一股氤氤氲氲的虚无

恍惚气象。如此情况,即是先天元阳真气产生,古气功术语称作“道自虚无生一气”。此时,练功者须守住心神,心不攀缘,亦不着相。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既不欢喜,也不惊疑,更不要用思维去分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总之,应保持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无论功中境界如何玄妙,皆以平常心待之,本来如此,没什么好希奇的。可以说,练内丹功,即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练功者要不断磨去自己的执著心,千万不要去妄求速成。须知修习

静功之事,实是半分勉强不得,越是心烦气躁,越不容易取得功效。所谓“欲速则不达”,诚为至理。

不断练功,入静境界日渐稳定,下丹田中的温热感,便缓缓弥漫开来,此时形神合一,仿佛全身都融入虚空之中。如能保持心性不为诸缘所动,意念达到如明镜,如止水,净莹澄澈,如入恍惚杳冥之中时,习者会感到下

丹田气动,接着感到有一股强而有力的真气从下丹田开始流注循环,先达会阴,过尾闾,沿督脉上行,经夹脊,至玉枕,再到百会,顺前额下至面颊,过“鹊桥”(指舌),接入任脉,仍然回到下丹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气

通小周天”。气通小周天后,真气可以沿着任督二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地自动运转,愈炼愈纯,久之凝结成丹。

习练丹道小周天功,有一个“小药”的过程。精神虚极静笃后,则元神显现;元神显现,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元精,即是炼就内丹的重要“药物”。元精产出后,阳气振作,丹田处会有一种温热、舒泰、畅

美难言的感觉,同时外肾兴起。此时即闭目以意内视下丹田,呼吸的气息要深入该处,吸气时加意念,意随息而行,与元阳真气打成一片;呼气时不管它,随其自然。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息息归根,意念集中于丹田。值得

注意的是,吸气时意虽随息而行,但切不可执著于呼吸。大约十至数十息,外肾即会完全软缩,恢复常态。元精就被回,归还于下丹田之中,复化为气态。此步功法,道家亦称为“炼精化气”。唯真气充足至一定程度,才

会自动循小周天路线运行,打通三关,完成筑基之功。

在气通小周天的过程中,若真气充足,循经而行时,神意要随着真气走;若真气不足而停下来时,则神意也要停下来,继续温养下丹田,待真气力量充实了,再顺其自然而行。此种情况,古气功术语称作是“彼是主来我为宾”,即让识神退位,元神主事,虚静无为,在真气的自动运行中,体悟自然之理。

打通小周天,对修炼内丹功者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标志着本身功力取得了质变性的突破。功至此境,可保身无疾病。祖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阴阳失调,乃百病之源。而小周天一旦打通,水火既济,达到高度

的“阴平阳秘”,病源消除了,各种沉疴痼疾自会霍然而愈。

如笔者自幼因先天不足,患了肺炎、肠胃炎等多种疾病,体质极弱,动不动就伤风感冒,数病齐发,苦不堪言。后来,所患肺炎又转化为肺结核,确诊时已是三期重症,名医束手,药石无效。绝望之际,幸遇恩师,从之

修炼此丹道小周天功,数月后,身体即全面恢复健康,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由此可见,丹道小周天功的祛病强身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亦正因此,在内丹家看来,只有通过修炼小周天功,才能够彻底祛除致病根源,促进

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奠定进修高层次功法——丹道大周天功的基础。

功理大道至简至易。此功练法虽然简单,但其功理却十分深邃。内丹家根据丹经中“效法天地”的思想,并结合自身的修炼实践,提出了以后天之气交结先天之气,使得气壮神满,结成内丹的理论和方法。认为意是性、

神,元神为体,真意为用,真意是元神的动态。在练功中,通过调整心神,达到“自然无为”的先天境地,意气自然合一,呼吸之气就可随着真意的引导,深入到下丹田,与先天而存的元阳真气相接相合,将其激发出来,再

经过“炼精化气”,不断补充人体因思虑而耗散的真元之气。真气愈积愈多,经小周天火候烹炼,神气相抱,便会凝结成内丹。内丹家认为,只有修炼出元阳真气,使其沿小周天路线运转,结成内丹,才能真正保证人体的健

康,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去探索生命的奥秘。

元性、元神、元气、元情、元精指什么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如何测量人体气场

1

元精: “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又称“二五之精”,指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的先天之精。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张伯端《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序》明确肯定此精“非*佚所感之精”,秦汉及以后的道家多论元精,多指“气之精者”。如《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而道教学者则肯定元精不仅仅是气之精,而且能生元神,即精中含神识。《老子想而注》:“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张伯端《青华秘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而元精产”。柳华阳《金仙证论?正道浅说》:“精者乃是人死入生之关锁,其名虽然称之曰精,其里本自无形,因静中而动,言之曰元精矣”。又补注:“此精当未动之先,里本虚无,有何精可名?因人静极,阳炁从静而发动,故名之曰元精矣。”李涵虚《道窍谈?先天直指》:“以言其精,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即与阴阳之气共生成。”李涵虚还把元精称为至精,以与后天交感之精区分开来。这与陈致虚《金丹大要》中的解释相同。

2

元神:常常与“元性”、“先天之性”混称。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而我有真我也。”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3,

元性:元性指作为具有神识的人所不同与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换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虚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义枢?道性义》看来,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无一物,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众生皆与自然同也。也就是说元性是关于众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为尘俗所动的宁静本性。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虽然专论道教的修炼方法,其中说道:“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刚也就是说,人的心性以道为本,清静自然,但由于人心的欲望而被污染,被蒙蔽,背离了道,所以要“净除心垢”,回到道性之本体。回归“元性”也就是修炼的目的。

4,

元情:它属于“义”,指人秉承善之本性,自由发展的感性的具体表现。肯定人们的自主意识,强调个体性与平常心。强调“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也就是说这种元情是无情之情,即不为物所累而善待于物之情,主张超越一切功利的追求,荣辱的考虑、出处随顺自然,以求得个体生命的保全和自由发展,“达于情而遂于命”,反对违反自然本性的欲求。

可以说“上义”就是道情,它具有济安扶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利生舍己、排忧解难、扶生万物等的一些表现。这些表现都是明显地超出了内环境之外的具体实施和作为,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思想和观念,可以说它就是行道的一种表现,是行德的一种表现。由于有这些特点和特性,老子才在这里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个“有以为”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具备了上乘的义德,但是这些义德的表现,还必须在后天的有为状态中去进行实践,产生的能量又反馈到无为之中。“为而不为,为而有为”,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先天占主导地位、后天占辅导地位的仁德以及义德,这两者之间相比较,就有一种自然的差异性,把握好了这个差异性对我们修养自己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情的重要特点就是善待万物,我们都能善待万物了吗?义是否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之中?如果没有这些表现,那么你的义德就是空的。所以透发于内的仁德,行之于外的义德,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整体把握住,结合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结合自己内环境的点点滴滴,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看看你的五德只是意识上的缺德,还是实质上的缺德?如果只是意识上的提升,那就还需要行道、修德,通过行德来进行改变和再造。

5,元气: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功学中所指先天之“炁”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外呼吸),《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

五行 五元 五常 五脏 五方

木 元性 仁 肝 东

火 元神 礼 心 南

土 元气 信 脾 中

金 元情 义 肺 西

水 元精 智 肾 北

研究五行性理,为养生成道的要素。人的肝脏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阳木性人,仁德、正直、有担当力。阴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说酸话,作事不许人辩驳,多不孝,一生多难。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胸膈不舒,耳呜牙痛。若想病好,必须拨阴取阳,问主意。以仁德存心,爱人爱物,戒杀。德能养性,行持日久,元性复初。 心脏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人。阳火性火,温柔谦让、明礼、?止合度。阴火性人,急躁、好争理、喜夸张、好虚荣、贪而无厌,作事有头无尾。有一分阴火,就多一分遮障,一生多苦。好恨人,恨人伤心,心热心跳,失眠?狂,音哑疔疮。要想病好,问明礼。拨阴取阳,以礼存心,戒邪*。礼能养心,行持日久,元神复初。 脾脏属土,戊土为阳土,己土为阴土。阳土性人,信实、忠厚、宽大,勤俭朴素,笃行道德。阴土性人,固执死板、心量狭窄,蠢笨蛮横。好怨人,怨人伤脾,膨闷胀饱,腹疼吐泻,气虚气短,面黄懒惰。若想病好,问信实。拨阴取阳,抱住信实,认因果,戒妄语。行持日久,元气复初。 肺脏属金,庚金为阳金,辛金为阴金。阳金性人,豪爽活泼,善交际、有义气,敏捷果断。阴金性人,残忍嫉?,虚好辩,谄谀轻佻。阴金性人多命薄,好恼人。恼人伤肺,气喘、咳嗽、有各种肺病。若想病好,问响亮。拨阴取阳,要有义气,找人好处,戒爱小(盗)。行持日久,元情复初。 肾脏属水,壬水是阳水,癸水是阴水。阳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心灵手巧,擅精艺术,肯低矮就下。阴水性人,愚鲁、迟钝、遇事退缩,多忧多虑,好烦人。烦人伤肾,腰腿酸痛,遗精淋症,虚癌瘫痿,疝气郁结。若想病好,问柔和。拨阴取阳,认不是,生智慧水,戒酒,行持日久,元精复初。 佛教戒杀,就是孔子讲的仁字,仁是德,德能养性,是阳木。?木性人能立,是德的根,有主意,能忍辱,能受气,不动性(不发脾气),立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性。 佛教戒*,儒家守礼,礼能养心,神足,是阳火。?火性人能容,是神的根,明礼达时,聪明过人,能化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神。 佛教戒妄,儒教讲信,信是万善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保气,是阳土。?土性人能容能化,是成道的根,知因果,了循环,能生万物。行持日久,自然积足元气。 佛教戒盗,孟子讲义,大义参天,情理足,是阳金。?金性人果断,是成仙的根。知人好处,有义气,缘大,遇事迎刃而解。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情。 佛教戒酒,儒家讲智,智能养肾,是阳水。?水性人柔和,是成圣的根。能认不是,认不是生智慧,能养万物,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精。 若想成佛,得严守戒律,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就是佛了。若想成仙,五气朝元,得照五行性理,拨阴取阳,实作实行,才能得道。孟子曾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不明道的人,说信道是迷信,做道德那有迷信呢?全要躬行实践,才能得?。 一一、五行性识别法 一个人是什么性,可以从形状、面色、声音、行态(?、形、色、声音、行)几方面来分辨。 木性人:身高、肩平、长脸上宽不窄、瘦而露背;走路高压有声;说话的声音,直而短,齿音;生气时,青筋暴露,面色青而带杀气。 火性人:身材圆胖,肩圆,枣核形脸上尖中宽;行动急速,走路上身摇摆;说话声音尖高而破、舌音;赤红脸;肉多横纹,一生气,面红耳赤。 土性人:背隆腰厚,圆脸、蒜头鼻子、多肉。土性人有三厚;背厚、唇厚、手背厚。行动沉重踏实;说话鼻音重,好生闷气,生气时面色焦黄。 金性人:眉清目秀,唇薄齿白,颧骨高,脸形长方,身段不高,体材单薄;行动敏捷,说话声音响亮,唇音;好恼人,生气时面色煞白,恼在心里笑在面上。 水性人:?肚子脸;重下颏,多肥胖,粗眉大眼,毛发深黑,行动缓慢,坐立时均好扶倚;说话声音,慢长而低,喉音;面色淡黑,生气时好哭。 把各种性情人的“形、色、声音、行”记清楚,自能见人之性。 一二、心界五行 人心本是至明的,本性也是至灵的, 心生邪念,立?迷惑本性,则惛暗矣。心正神足,光明觉照,洞彻十方。 心界的阳木,正直、有良心;阴木性,抗上不服人。心界的阳火,谦虚、明礼;阴火,争理、贪名、好高爱利。心界的阳土,诚实、信人、心大意大,能容能化;阴土,多疑、心小量窄、好怨人。心界的阳金,会找人好处,人情圆到;阴金,好分辩、嫉?心重、好恼人。心界的阳水,清静、平和;阴水、忧虑、好烦人。 心界的阴阳,像太极的阴阳鱼似的,互为消长。心念邪正,立?印在性海脑膜上。愚人以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一动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这就是说都知道。人心一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说,意念一动,浪传十方。况且人存什么心,作什么事,就成为什么性。作善事,就长善性。

元性:人生下来就附带着其本身的性格,即本性,是先天的,无法改变。

元神:即魂魄,人都有的,当没有时精神就崩溃了,那是行尸走肉

元气:出自腹中,气不续,人亡

元情:即最本生的感情,包括七情六欲

元精:就是元阳,现代称荷尔蒙

人体气与气场的研究

“气和气场”是研究中华气功和中医学的基础问题。也是构通中西医研究的重要关键。

人,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超级巨系统。存在着控制整体行为的各种分系统。如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但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都不足以代表人体的整体状态。例如一个胃病的患者,其呼吸系统可能完全是健康的。那么,人体到底是否存在着一种能代表人体整体状态的系统?回答是肯定的。人体(气)场就处于这种统帅全局最重要的位置上。

人体通过遍布全身的人体场通道把全身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联系的物质就是“气”。人体的任何病变,都可以在人体场的变异中找到解答。反之,一个气功修练者,其气功状态和功能的提高可从人体显现出来。

作者多年从事天文生理研究。近年来,在研究中华气功与中国古代天文宇宙观的过程中。根据气功锻炼和气功医疗的实际观察。对人体气场和气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对人体气场和气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对人体气场的结构、性质和特征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看法。本文就是这些观察研究的总结。现发表出来就正于同道们。

关于人体场

人体气场是一种类似于电磁场,但内涵更为广泛的无形的场。正由于它是无形的,解剖时无法发现。故长期以来,为西方医学所忽略。而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自古以来,盛行自我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却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并详细描述了这种特殊的场。近年来的研究得知,特异功能的人和处于气功功能态下的修练者,是可以感受到许多现代化仪器无法测量的现象。而且,从人体的气和气场所产生的许多种相关的物理效应。如红外辐射,静电和电磁效应,γ辐射等,也已间接证实了它们的存在。

人体气场的内部结构

人体气场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古人称它象天符地,“天有咎度。人之脉穴同其源。地有山河,人有脉络合其妙,三百六十,无非脉之贯通。八万四千,尽是肤之穿透。”(见《医道还源》)人体内具有大大小小,纵横交错,旋转反复的无形通道,通道中所输送的物质流就是气。内通五脏六腑,外通皮肤毛孔,把全身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由于人体场通道的复杂性,故对它的描述并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医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和中华气功及藏密与藏医所说的并不完全相同。其实,中医经络系统描述的是平常人这形通道的主要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练功人内气所走的通道经常与此不同。例如,气功修练者常很强调的一条最主要的通道叫做中脉,从头机的百会穴直通会阴穴。就好象串冰糖葫芦一样通过人体内部。除两端百会穴和会阴穴外,全从体内通过,故针灸学上常用的却只有任督两脉(气功锻炼中小周天旋转的通道)和带脉等。连卯酉周天的通道都没涉及。

人体内部气场结构中的通道,有些还起着调节和贮存气的作用,如奇经八脉,还有类似于大小车站(如穴位)和停车场(如上中下丹田)之类的结构。

人体气场的外部结构

对人体气场外部表现的研究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各种宗教和神像头部周围描绘的光圈,就是对人体场外部表现的形象描述,有些神像全身的光圈表现有多层的结构,出现五彩色层次重叠的现象。

谢焕章教授在《气功的科学基础》一书中,总结了近代国内外对人体生物场的研究情况,用色隔板,滤色器和微光摄影等技术可以显现出人体周围的场,国外称之为那第斯场(nadis field)。功能人对人体场可以观察到更为详细的结构。

根据我们的观察,一般人呈现的气像的基色有五种,即赤青白黄黑。与火木金土水五种类型的人相对应。心理状态的激烈变化,某个脏腑的疾病以及练气功都可以改变其基色。气功功能较强的人进入功能态后,可见人体周围具有不同色泽的气包层。不同的心态和意念,以及不同的功法所形成的气包层颜色也不相同,从形态上来看,一般人头部和上身的包层较厚。下身则暗而薄,特别是中老年人。而对于气功修练者,较常见的是柱形状的气像。即从头顶有一股气流上下,形成光态者已经比较少见。形成圆形的光圈者,更为难得。我们认为圆形光圈结构是气功状态上乘的表现。

人体体内的气

人体体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气。中华气功把它分成先天气和后天气两大类,并且认为这两类的气都得培植与锻炼,呼吸的气称为大气,属于后天之气,通过饮食消化产生的谷气,也属于后天之气,其中较轻清白的部分(营气)运行于经络之中,而较浊重的部分(卫气)则流布于经络之外。先天气,也称元气和真气,除从遗传所得之外,也来自平时的调养和锻炼,气功锻炼特别是静功能够大大增强体内的真气。因为气功锻炼如道家所说的练精化气能够把人体的性能量转化成真气。也可从大自然中取得天地之真气,即所谓的“夺天地之造化”也。人体中还有一种不正常的气称为病气。它是由人体病变部位产生的一种污浊之气,它能阻碍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污染病变之外的其他组织,并造成其他组织的病变,其颜色的深浅和浓集的程度表征着疾病的轻重。

观察可见,正常人五脏六腑发射出五种基本颜色的气,如正常的肺发出的是白色的,心是赤色的,肝胆表肾黑胃属黄。而对于一个气功修练有素的人来说,除此之外,还可“看见”其具有与常人不同的特点,如某些部位(三丹田等)有比较浓密的气等。

气功师发放的外气

如果把人体气场比拟为电磁场。则可把气功师发放的外气比为从电磁场中加速射出的粒子。具有有限的传播速度是气功师了放的外气的共性,一切活人也不断地向周围放射外气,只不过比气功师微弱而已。

观察气功师发放的外气,千差万别,内涵相当丰富:

颜色性:有些气功师发放的外气呈现杂色,给人一种不纯净的感觉,有些则色彩

则比较纯,或呈青蓝色,或呈黄白色,或呈红色,如以手掌发气,不同手指发出的气的颜色也不同。实践证明,颜色比较纯净的外气治病效果较好。

②强度和气质:外气的强度经常被看成是衡量气功师功力高低的主要标志,但观察时发现有些气流虽强,但成雾状,给人一种“颗粒粗”的感觉,这种气不易深入到人体内部。反之,有些气流则很清很细,作用到人体上不易感觉到,却能深透到人体内部。从治病特别是治内科病的角度来说,后者的效果更好一些。

③方向性:有些外气离体不远则散开呈弥漫状,有些却方向性极强,甚至有如激光射束,延伸几丈仍不散开,与此同时可以观察到这种气流的聚焦。在焦点附近有时可观察到烟火状的爆发。很易理解,方向性强者功力也强。

④穿透性:不同气功师发出的外气穿透力相差极大,有些只能透入人体表层,有些却可穿过皮鞋、墙壁、甚至铜板。

⑤信息性:这是人体气流与其他非生物物质流量重要的区别。不同外气所含的信息量也不相同,在下节我们将对此再做讨论。

人体气场的特征

除了结构的复杂性和完整性之外。人体气场还具有下列的特性。

开放性:人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等系统是局限于体内的,除非血管破裂,否则血是不人喷出体外的。人体气场则不然,它还要进行身体内外的交换。通过这种交换达到系统的平衡。即所谓的阴阳平衡。一年四季乃至每天不同时辰人体场状态的变化就是这种交换的明证,只不过普通人这种交换比较弱和缓慢,因而不易察觉罢了。但对于锻炼有素的气功修练者来说,则可自觉地迅速交换。全身有几十个重要的窍穴,是实现这种交换的“门”,像百会、会阴、劳宫、涌泉和上中下丹田对应部位等皆是。内外交换的能力和“门”开的大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人气功水平的高低。一个功夫比较深的气功师,可以通过全身的毛孔实现内外交换。

可变性:人体气场的通道和内外交换的“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气功锻炼的深入,内气越来越强,通道越拓越宽,越拓越深,“门”也越开越大,逐步实现“全身一窍”。与此同时,气的色泽也逐步净化,颜色也逐步丰富。从外观来说,逐步从气态向光态过渡。反之,当一个人身体功能失调,则可首先在气场内出现;当人体场的失调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症状。

全息律与相关性:人体的相关性和全息律已为人们所周知,像中医的诊脉和耳针已为大量的治疗实践证实。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体相关全息的现象比比皆是,根据一个人手掌的状态,甚至指甲的状态,可以诊断病症。甚至可以检验气功功能态的状况。也许,人体中的一个细胞,就隐含着全身的信息,将来科学更发展了,检查身体的方法也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很可能只要取出少量细胞就可检查各种疾病。

层次和级别性:现代非平衡态热力学研究发现,具有耗散结构的物理系统,存在着许多级别的平衡点,或称为定态,其发展模式为定态->高一级定态->……人体,作为具有耗散结构活的物理巨系统,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次与级别的定态。这种现象,在气功锻炼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与人体功能态”一文中,我们将对此详加讨论。

意念的调控性:人的意念和精神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大众所公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情志的过度兴奋和过度压抑是多种疾病的根源。意念对人体气场的作用就好比开头与控制器。“意到气到”,意起控制作用。实验已经证实,外气对细菌的作用是“消灭”呢还是“助长”,也全靠一念之差。中国道家练功把意念比喻为“火”,意念的强弱称为“武火”和“文火”,把意的掌握称为“火猴”。我们认为在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练功中(主要是练气),意念确实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在高层次的练功境界中,却强调要尽量却掉主观的意念,排除七情六欲的影响。这就是所谓要“斩三尸”,“杀九蛊”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使是对初练功者,也强调要“顺其自然”,做到了这一点,“元精自然化气,元气自然化神,元神自然还虚”,这就使我们注意到人体气场的自然调控作用。

自然调控性:人体原具很强的自然整能力,社会生活中,种种原因(例如中医所说的六*七情)干扰和限制了这种能力的发挥,只要让人体松静下来,进入恍兮惚兮、幽幽冥冥的状态,就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自然调控作用。所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物我两忘,久而自有真妙药”。这就是说,培植元气的主要方法在于清静,防病治病首贵平时调养其心。由静入定,智慧也可油然而生,即所谓“心无所住,湛然见性”,其中微妙千层。大家共研之。

信息性:这是人体场区别于其他物质场的最重要的特征。信息,这是一个内涵广泛但比较含糊的术语。用它来概括有别于质能的属性。

在外气的物理效应测量中,人们发现存在着某些频率的振动,这也许是外气信息性的最初步的表征,但不能认为人体气场和外气的信息性就是振动性,人体气场具有生命信息,它不仅反映生命状态(包括气功状态),还受发气者主观意念的影响与控制。功能人甚至可从气场中提取出发气者的外貌和心态。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时时刻刻向空间发射出其特有的气场。就像各种电台发出的无线电波弥漫于整个空间,只不过强弱相差颇大。这也许就是一些高功能人能够进行远距离遥治疾病的原因。

作者曾参与一些试验,发现不少气功师能够用意念使发出的外气呈现各种图像。即“意念造型”,也曾看见有些人能够进行“思维传感”。由此可见,外气实际上是一种“生命流”,“意识流”。人体气场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是目前科学仪器难以模拟的。

人体气场的演化

上面说过,人体气场具有可变性的特征。如常人气像的基色不但由其“类型”所决定,也随着季节的更迭而略为改变。例如春天略带表色,夏天略带赤色,秋天则偏白,冬偏黑,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也是人体场开放性的一种表现。在本节中,重点讨论一下人体气场衰退(人体病变)和前进(练功功能提高)的几种基本形态。

人体气场衰退。

中医常用阴气阳气的盛衰变化来概括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认为阳气枯竭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死亡。这种说法是有实际观察作为依据的。只要仔细地去观察员体会,就可以发现这种人体场的整体变化。

根据我们的观察,人体场的衰败具有下列的特征:第一,各脏腑和全身发出的真气微弱,飘忽。第二,全身病气杂气强盛。第三,形成的气像比较灰暗。第四,逸出的外气使人(当然是对外气敏感的人)感到不舒服,大多表现为寒冷。第五,某些脏腑病变。

当然,事物的发展经常是从局部而扩展到整体。世间惟人最灵,也惟人最多病。各种病变所形成的人体气场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列出几种主要的现象:

气堵型:正常人体,气在体内的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由此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如在某个部位气受阻久了就要发生病变。反之,病变了气就受阻,病变与受阻互为因果。进而某部位受阻还会影响到其他部位,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失调乃至病变。用气功功能来观察,不难发现气堵的现象。其表观是病气浓集,核心(病灶)或成点状,或成圆状,或成片状,视病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

上下不平衡型:中医和气功所说的心肾不相交,水火不相济就属于此种类型,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其整体形态是下部寒。“火气”(或实或虚)上涌,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型疾病是其典型。需要进行全身的调整,达到系统的平衡,即所谓的调和阴阳。

“正气”不足,“邪气”(病气)上升。表现为体弱多病。有些可出现各种内脏器官脱垂(如子宫脱垂,胃下垂和疝气等)。需要经过气功锻炼或治疗,以培育元气,祛除邪气等。

人体气场的良性发展。

人体气场处于统帅人体整体状态的作用。因此,如果能使人体气场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则能达到强身健体,乃至“返老还童”的作用。古人说:“所以长生者,气也”。纵观中国从先秦到明清的养生术,也可以一言而蔽之:“气也”。

中华气功就是一种使人体气场向良性发展的长生术。气功通过疏通人体内部气机运行的通道,加强人体内外气的交换,逐步加强人体场。加强自身对人体场的控制调整能力,以达到人体系统的阴阳平衡。系统稳定,健康长寿,这样做后,势必对全身的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能激活已经丧失功能的某些重要器官,如脑垂体,松果体和胸腺等,出现白发变黑,返老还童等现象。